114-1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專題講座:「智慧辨識的產業應用」

國立東華大學「114-1通識教育專題講座」於11月10日舉行本學期第六場講座「智慧辨識的產業應用」,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張傳育校長到校為同學們演講,與同學們介紹智慧辨識科技的相關技術與發展,分享當代人工智慧科技的相關趨勢,說明如何活用科技,達成跨領域的產業合作與實踐。
張校長深耕於AI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應用,於2018年時在雲林科技大學創辦智慧辨識產業服務研究中心,專注於智慧檢測、智慧醫療、智慧生活等三大領域的發展,與企業、醫院、文化保存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合作,開發高達130多項的AI技術,實踐產學合作,透過與企業、國際交流讓人工智慧的應用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
張校長先簡單與同學們介紹何為AI,強調AI科技最重要的是擁有可以辨識、學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隨著時代進步,對於AI模型的訓練也日漸發達,直到2021年出現當今最熱門的「生成式AI」,透過學習創造出新的資料和影像,與「鑑別式AI」發展出極大的差異,進而帶動人工智慧領域的快速變化。
隨後張校長接著分享人工智慧科技在實際產業內的技術應用,以檢查電腦記憶體模組產品的作業員為例,他指出要以人工作業處理反覆且單一的工作可能會形成作業員負擔,但透過AI的資料辨識功能,以瑕疵影像作為人工智慧的學習素材,導入智慧檢測系統,減少作業員的工作壓力,也能提升瑕疵檢測的速度與準確度。
除了工業應用,AI科技也能使用在醫療科技的相關技術之上,應用在核磁共振、X光影像的辨識、青光眼檢查等相關領域,也可以將偵測機制應用在嬰兒哭聲、嘔吐等實用科技產品,透過智慧分析與辨識幫助人們在醫療與生活上更加便捷。不過,他也提到,在處理這些檢測技術時,也需要面臨影像資料不足的狀況,只能透過積極地搜集和模擬實驗去解決問題。

在說明產業合作應用後,張校長與同學們分享現在最熱門的生成式AI趨勢,表示現今大部分的領域對於生成式AI的認知度、接受度、使用度都漸漸提升,讓生成式AI市場競爭更為激烈,語言模型也發展出更多不同應用的模式,以貼合不同的市場使用需求。臺灣的大語言模型現今是由國科會進行研究發展,由於網路上能獲取的中文資料多數仍以簡體中文為主,為貼合臺灣人的認知模式,如何篩選並讓AI學習繁體中文的資料變得更為重要。
最後,校長也提醒同學們使用AI工具的注意事項,如ChatGPT、Sora等生成式AI已經大量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方便地取得和應用,但仍需注意AI資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避免盲目相信AI所提供的資料,也應該對於生成式AI的應用有更多敏感度,避免幻覺和偏見,才能妥善運用科技工具,讓生活更便利。
【本文轉載需經發文單位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