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暑期先修班」準大一新生通識「認識花蓮」,邀你加入大學的第一課!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8/28-9/1舉辦為期五天的先修課程「認識花蓮」,提供準大一新生能夠在開學前擁有機會,搶先一步來到學校跟隨幾位優秀教授,一同認識東華的特色和花蓮這塊好山好水,但並不無聊的土地。
課程由歷史系教授兼教務長陳鴻圖老師以「東華想像」作開場,藉由自己在學校教研二十幾年的經驗,以一貫幽默的互動方式,引領同學破除對0403後學校的刻板印象,進而介紹如何善用學校資源,勇敢地去實踐自己新的人生階段。
接續同學們轉戰環境學院,接受環境學院張世杰副院長的震撼教育。世杰老師以環境永續的主題與同學們討論淨零碳排的環境議題,並以最嚴謹的學術規格來和新生們對話,不但翻轉也同時加深加廣同學們先備的環境知識,並給予實作的經驗,令人印象深刻。

在第一天的迎新晚餐時,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及陳鴻圖教務長藉由新生的自我介紹相互熟悉之際,共同給予新生勉勵,期許這五天和未來的四年是一個既享受學習又充實的大學生活。
第二天課程,則由臺灣文化學系的潘繼道老師以溫柔充滿磁性的聲音,如數家珍的敘說花蓮多元族群的歷史,從Cihak(志學)的地名開始,向地圖導覽般地遍及到花蓮各地,並帶領同學思考各族群為何出現在花蓮?及今日所看到的歷史面貌是如何形成?這是東華學生來花蓮求學一定得認識的課題。
接續族群的議題,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的李宜澤主任,透過自身田野研究之經驗,向同學們解構花蓮地區族群文化以及其觀光性質所面臨的問題,同學在此過程中亦同時觸及何謂人類學研究的視野,如何從學術視角來看待原住民族所面臨的挑戰與回應。

傍晚之後,則是由臺灣蛙類研究的權威,人稱「青蛙公主」的環境學院楊懿如老師帶領同學進入東華生態和蛙類的世界。懿如老師透過Kahoot!快速的吸引同學們的目光,在老師生動和詳盡的介紹和活動設計後,夜間即如好奇的探險家般深入華湖以及小華湖,親身體驗東華豐富的生態資源。
第三天的課程則是由斜槓人生典範,上知天文下知水文,人稱「星星王子」的陳冠榮老師,帶領同學認識花蓮獨有的海洋生態與文化,以及在東華和花蓮才可以欣賞的無垠星空。透過冠榮老師在中文系所受之薰陶,以及對海洋文化、天文的熱愛,每每在解說這片大海那片星座時,就像是在聽一本富含溫度以及深度的廣播。
除兼具學術和公眾性的課程外,此次課程亦安排東華的特色課程—水域活動和田野實察。在體育中心董莫平教練指導下的水域活動,讓同學在游泳池體驗獨木舟以及SUP的水上活動,學習如何駕馭水上工具及水域活動的安全。在經過幾天「硬斗」的課程後,同學們從學術的世界中抽身,在泳池內彷彿回到童年的快樂時光,歡樂聲此起彼落,呈現一幅相識已久的好朋友自在玩水般的畫面。
第四天的田野實察,由鴻圖、繼道、世杰和宜澤老師共同解說,第一個點來到海岸山脈的最北端七七高地,同學站在課本中海岸山脈的起點,眺望太平洋、清水斷崖、奇萊平原、花蓮溪和木瓜溪、東華大學、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用更寬廣的視野來看自己求學學校周邊的環境,同時也學習觀看不同學術背景的老師如何在同一件事情上對話。接續的田野行程是離學校不遠的豐田移民村,包括豐裡國小(原小學校)、碧蓮寺(原神社)、日本人墓園等等,透過老師們之間的互相補充,同學慢慢進入歷史的時空脈絡,同理思考移民的困境和如何給予移民事業歷史定論。最後來到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此地不但是政府平地造林政策的象徵園區,更是本校環境學院回饋學術專業研究森林減碳的基地,世杰老師帶大家爬上由他和研究生所搭建在樹冠之上24公尺高的通量塔,並解說各種精密設備的功能,在聆聴專業之外,更可一覽花東縱谷之美。
最後一天是學員撰寫心得及分享的時間,學員對於本課程均給予很正向的回饋,並也藉由認識花蓮的同時更認識自己,也期許自己在未來四年能保持學習熱情,迎接各種挑戰。除「認識花蓮」外,本校通識中心在有限的資源下,過去也都有為新生專門開設先修課程,如日文、程式設計、海洋探索等等。東華大學亦是國立大學系統的一員,新生亦可在家就近的大學先行修課,提早為大學學習作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