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院舉辦《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教師著作分享會, 拓展師生史學觀視野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5月13日,於圖書館楊牧書房舉辦「《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教師著作分享會」。由歷史系劉芳瑜教授與檔案與民國歷史研究領域翹楚的陳進金教授,進行一場歷史再現的對話,深刻這段痕跡的脈絡,觸動環境觀察對歷史轉動的思考。
劉芳瑜老師所著《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是以中國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幾個機構—航空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央氣象局,以及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做為分析對象,從國民政府的視角討論戰時中國的氣象事業,以「戰爭」做為推動力,瞭解其中帶來的氣象技術與制度變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與美國成為軍事同盟,美軍派遣專家到中國提供氣象技術援助,不僅改善觀測的品質,也增進天氣預報準確性。基於協助戰爭為理念,在大後方設立氣象站,獲取各地情報,更於美國參戰後技術援助下,增進天氣預報準確性。中國氣象站的分布,也從集中沿海地區,擴及中國西南、西北一帶,戰後的中國,也因為有戰時經驗,為氣象制度帶來嶄新契機。
人社院楊植喬副院長開場後,首先由劉芳瑜老師分享《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寫作歷程,從問題的緣起、修改成書、研究的核心關懷,章節概述等,讓現場觀眾清楚知悉本書的獨特性,與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軌跡。接著陳進金老師引述陳惠芬教授與張力教授對本書推薦序文,精準的評點《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之重要性,直指本書不僅是氣象史,也是情報史與科技史,並為中國科技史的進一步理解做出貢獻,同時亦拓展抗戰史的研究空間。更是鼓勵現場學生要善用開放的檔案,透過資料掌握與運用進行跨域性研究。
最後劉芳瑜老師分享蒐集資料過程中的趣事與秘辛,讓現場師生聽得欲罷不能,可惜時間有限,無法繼續暢談,分享會就在大家意猶未盡氛圍中告一段落。期待這場引導並振奮同學學習之分享會,可以鼓勵同學勤讀原始檔案,掌握中外史學資料,厚實奠基能力的訓練,未來可發掘更多史學議題,開拓同學們更多元的研究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