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中華電信基金會2025「蹲點.台灣」校園影展—東華大學場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3-26
SDG指標: SDGs11,SDGs04,SDGs10,SDGs16
參與同學們熱情支持影展分享活動合影
參與同學們熱情支持影展分享活動合影

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3月17日與中華電信基金會合辦2025「蹲點•台灣」校園巡迴影展座談,本次活動搭配「紀錄片製作」課程進行,並由東華大學得獎的蹲點團隊及臺北市立大學蹲點團隊同學進行影片拍攝及蹲點實務心得分享。

活動開場由通識中心黃琡雅主任致詞,並介紹中華電信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而「蹲點.台灣」為中華電信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鼓勵大學生利用暑假前進偏鄉進行15天蹲點體驗。黃主任提到基金會從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出發,透過此計畫將理念核心落實到社區部落偏鄉及相較都市資源較為缺乏的邊陲地區。年輕學子在活動計畫中將結合自身的背景能力、專長領域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流與回饋,對於活動給予肯定支持,認為「年輕人的加入是未來力量源源不斷的連結」。

第一組分享兩位同學皆來自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林子恩與謝芷芸,並以《萬麗.129號》為題,記錄下自己在福音部落的所見所聞。她們以部落的一間雜貨店—興光商號作為切入。興光商號是由當地的鍾光照牧師開立營業,已經陪伴福音部落近60年—像是駐守在部落的守護者,見證部落族人幾代的離開與留下。透過訪談,可以看見部落孩子在雜貨店前冰箱自在雀躍地挑選冰棒、飲品,守護著孩童的快樂童年,但同時也看見部落中的青壯年人口因缺乏工作機會,而外流到都市謀求工作,剩下孩童與長輩等著一年一度的I Linis(豐年祭),讓年輕族人回到家鄉。在分享中,除透過紀錄片呈現福音部落的困境,林子恩與謝芷芸也表示,她們在此次蹲點計畫中同時也在部落中進行營隊活動,帶領部落孩童認識攝影以及教長輩學習簡單的拍攝,她們用自己的技能與部落產生連結,在最後分別時,族人告訴她們:「記得Lohok,永遠歡迎你回家。」

第二組分享同學是來自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蔡仁詠與黃聖哲,參與的蹲點計畫是黃絲帶愛網關懷協會的內門教室。紀錄片《幸福內山路》當中他們以幸福巴士作為主題,透過觀察可以發現內門社區多以孩童、高齡人口為主,但因地理位置偏僻,因此社區與外界的交通仰賴「幸福巴士」—對社區里民而言,它是既像公車又像計程車的存在。不過在影片訪談中,也注意到雖然有幸福巴士可以讓里民交通更便利,但受訪司機表示,也許在媒合條件上能夠更為寬鬆(儘管只有一位乘客),也能夠派單協助有需求的里民,讓幸福巴士的理念更為落實。最後黃聖哲同學透過口頭分享,拍攝紀錄片的前提應該是建立「有感生活」—對生活保持感知、敏感,透過與社區的互動,儘管過程中尋找拍攝題材的迷茫,但最後都成為此次蹲點活動中豐收的成果。

同學分享結束後,邀請「紀錄片製作」課程的鍾惠美老師給予回饋,鍾老師高度肯定兩組同學所拍攝的紀錄片成果,認為兩組同學在拍攝題材上雖選擇小題目,但都非常深刻探討,十分感動人心,在拍攝技巧上也給予同學鼓勵。鍾老師認為此活動非常有意義,但也期許蹲點活動若有機會,往後議題選擇可以更爲多元,讓需要被關注的中低下階層也能被看見。透過紀錄片拍攝,除讓受訪者感覺到自己被關心,且透過影像呈現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看見」的存在感,讓更多人看見也聽見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的其他聲音。

最後現場同學對於蹲點計畫的相關提問,包括拍攝紀錄片的技巧、進入社區時的田野調查如何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等等。「蹲點•台灣」計畫主辦中華電信基金會團隊表示,在服務過程中會提供支援,就算不是相關科系,也能透過活動培訓獲得基礎能力。目前第十六屆「蹲點.台灣」暑期志工正在招募報名中,歡迎有興趣的同學熱烈參與。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