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跨界與歸零課程師生參與跳浪藝術節,轉化地震經驗,長出韌性DNA!
東華大學通識課程「跨界與歸零(四)」,本學期以震後花蓮韌性及創生等實務議題作為跨界探究的主題,11月10日由社會參與中心邱于真老師帶領學生移地學習,師生共同參與於石雕博物館及美術館舉辦的「星球爆裂觀測站:第三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體驗之後,學生們將就震後議題進行深度探究與分析,規劃分組行動方案,完成在地理解與意義詮釋的學習之旅。
10日登場的跳浪藝術節,以「爆裂星球」連結地震斷層帶爆裂與錯動之意象,主展場更拼湊出巨大地牛的遺跡樣貌,以神話傳說故事,探討萬物萬靈與自然搏鬥的過程。其他展間則有數位模型、群體寫生、體感震盪、場所攝影、療癒劇場、詩學書寫等多元創作,藝術家們運用多元素材重新詮釋地震記憶與感受,期盼能從生命的穿透力,找到蘊生萬物共活的嶄新能量。
0403花蓮地震的震央在壽豐鄉,有著直面地震、以及餘震頻繁波及經驗的東華師生,至今談起地震仍深感震撼。此次移地學習也引發學生們很大的共鳴,觀遊系張晉杰、財金系林洪菖兩位同學,被鍾順龍《清水斷崖》的拍攝作品,瞬間勾動共同的記憶:「0403震後,花蓮好像一夕之間全變了,山脈岩層蒼白裸露、完全沒有綠樹和土壤,加上0423餘震和地鳴不斷,令人感到很害怕」;化學系李祉儀受到中研院團隊「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專業解說的啟發,她說:「因為可以透過科學研究數據,直視地震威脅」;音樂系陳姿茜則對地震博物館中,再見地震神話傳說的室內巨作留下深刻;同為音樂系的林柏宏則從劉靜怡停格動畫的創作《像石頭一樣柔軟》,「感受到人類對於生命的祈求及柔軟」。
本學期「跨界與歸零(四)」課程,鎖定如何與地震日常相依共生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生將分組從觀察震後記憶和情感的角度出發,以不同的切入觀點找出震後東華師生的歸屬感與生命力。此次校外移地學習不但能實地觀賞各類型空間藝術的創作作品,更能在展場與中研院專家學者、創作藝術家直接面對面的交流,討論科學探測儀器功能及新研究發現,藝術家群也親自向學生們說明藝術作品創作理念及呈現方式,實屬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對於學生提出震後方案的思路及想法具有很大的啟發。此行也感謝通識教育中心對必要經費的支持。